• 主页 > 体育问答
  • 2023年中国马拉松赛事盛况空前:81场比赛创纪录,605万跑者共创辉煌

    /

    资料来源:快的财经(ID:kuaidaocaijing)。

    整个城市都封闭了道路,安保人员出动,数万人从他们的家门口冲过......你能想象这么大的战斗在同一天在全国十几个城市上演吗?

    这场引人入胜的运动“狂欢节”就是一场马拉松。这有多疯狂?去年 11 月,全国共有 81 场各种规模的马拉松比赛,每周日平均每天有 20 多场马拉松比赛。

    根据《2023年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去年全国共举办了699场跑步赛事,规模超过800人,赛事数量居世界第一,参赛人数共计605.19万人次,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上海、 北京、无锡、厦门、成都等城市,构成了马拉松赛事的“第一梯队”。

    至于马拉松产业的经济价值,体育部门也进行了计算。早在 2019 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总局发布的《马拉松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就提到,到 2020 年,中国马拉松产业规模有望达到 1200 亿元,这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因为行业的衍生收入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赛事收入中, 而它的真实规模远不止于此。

    然而,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马拉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也滋生了各种混乱。

    随着热度的不断提升,本该全大家都参加的马拉松变得“难求”,滋生了黄牛“炒票”的乱象,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严重同质化、组织乱象等一系列问题。

    最重要的是,马拉松的“烧钱程度”,逐渐让很多人感到压力。报名费越来越多,酒店价格不断上涨,设备越来越贵,按照跑圈的标准,资深跑者每年可以花费2万元到5万元的跑步费。

    如果说比赛是耐力和速度的比赛,那么在比赛之外,就是商业和利益的比赛,上下游产业链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马拉松”生态系统。

    这场已经成为全民运动的马拉松,背后充满了“商气”。

    01

    从无人的注意到疯狂的涌入

    马拉松是怎样席卷全国的?

    谁能想到,最初的马拉松是“冷板凳”的存在。

    1981 年,中国主办了第一届国际马拉松赛(以下简称“北马”),当时只有来自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 86 名职业运动员参加,马拉松相关赛事服务提供商更是凤凰。入场门槛高、群众基础不足是当时马拉松的痛点。

    1998 年,在世纪之交之前,北马的参与者人数首次从数百人跃升至 38,000 人。

    但国内马拉松的真正转折点要到 2010 年之后才会出现。经济学上有一个“马拉松周期”,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并继续增长时,就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国路跑运动消费周期,而中国2011年的人均GDP超过了这个门槛,为马拉松项目的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最重要的是,政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3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后,在 2015 年,中国田径协会宣布正式取消马拉松审批机制,同时推出赛道认证服务,将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权下放给地方城市。

    于是,马拉松赛事开始爆发式增长,逐渐衍生出全程马拉松(full marathon)、半程马拉松(half marathon)、越野跑、迷你跑等多种赛事形式。“赛马”不仅是高级跑者的专属领域,没有经过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的普通爱好者也可以参与其中,再加上赛马赛事的社交性和互动性,赛马逐渐成为新一代更加注重运动和精神满足感的缩影,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2011 年至 2019 年期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数从 40 万人上升到 7,125,600 人,赛事数量更是井喷式增长,仅 2019 年就在全国举办了多达 1,828 场长跑路跑赛事,甚至在同一天在不同城市举办了 43 场马拉松赛事。

    与此同时,与体育赛事相关的企业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天眼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317,000 家体育相关企业,其中 2019 年和 2020 年的注册数量最多,2019 年为 74,000 家,2020 年为 78,000 家。

    其中,与关键词“马拉松”相关的竞价信息近4000条,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其中浙江的竞价信息最相关,共计400多条。

    一场马拉松只举办一天,但背后运行的却是一个“超级工程”。不仅是跑者和活动组织者,跑步这个“小事”也带动了无数行业的发展,从设备制造到运动健康,再到互联网平台,马拉松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马拉松所蕴含的巨大消费空间,让所有的“淘金者”都挤头想分一杯羹。

    02

    马拉松背后的经济账户

    谁在“默默发财”?

    马拉松背后的“经济账户”并非无人知晓,而是令人震惊。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马拉松是最容易实现的体育赛事,短时间内会有大量的人涌入城市,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等方面创造了大量的收入,政府自然乐于看到。

    具体来说,大型马拉松对刺激城市经济和改善城市形象的影响几乎是立竿见影的。2023年,天津马拉松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1.89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5.68亿元,南京马拉松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2.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6.2亿元。

    2024年兰州马拉松创造了5.38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其中跑者消耗了4.81亿元,武汉马拉松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约为7.8亿元。

    最重要的是,除了经济效益外,城市还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果活动举办得好,可以成为新的城市名片,影响更多的人参与。为了展现地方特色,各地都会在风景最美的区域规划马拉松,在补给站提供地方特色,尽可能展现城市风情,“跑一马知一城”成为马拉松跑者的共识。

    不过,马拉松并不是纯粹的政府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活动,各个城市都在争先恐后地组织马拉松,通常会寻找专业的公司来举办这项赛事。作为马拉松的运营方,通过招标中标后,可以获得三部分资金,一部分是政府补贴,一部分是报名费,另一部分是赞助费。

    首先,政府对马拉松的补贴在100~200万元左右,对国际赛事的最高补贴为300元;其次,一场马拉松的报名费在200万到1000万元左右(参加人数多在2~5万人之间,报名费在100~200元左右)。

    看赞助费,这是赛事的绝对多数,一二线城市的马拉松,冠名赞助商的价格基本从1000万起,合作伙伴500-800万元,普通赞助商200万元~300万元。

    由于产品调性与马拉松内容高度匹配,无论是国际巨头耐克、阿迪,还是国内品牌特步、李宁等,都是马拉松领域的“老面孔”,尤其是已经赞助了 1000 多场马拉松比赛的特步。

    此外,银行、保险、汽车、矿泉水等,也是马拉松的“主力军”。比如广汽丰田命名光马,南京马拉松的冠名权多年来一直被南京银行牢牢占据,华润怡宝不仅冠名了一些赛事,还直接邀请了基普乔格作为推广大使到底。

    根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数据显示,2023年一线城市举办的大型跑步赛事平均总收入为2910.24万元,不包括约1000万元的成本,这一生产比例相当诱人。

    然而,随着马拉松赛事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和参赛人数的飙升,相关机构的运作能力和政府的理念没有跟上,导致混乱加剧。

    03

    各种混乱层出不穷

    现在也是马拉松降温的时候了

    第一个“奇怪的圈子”是举办的马拉松越来越多,但官方认证的赛事比例却在逐年下降。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2016 年,马拉松比赛项目总数为 993 个,其中 328 个项目由田径协会认证,占比略高于 3%;到 2019 年,活动总数已增长到 1,828 场,仅举办了 357 场认证活动,占总数的不到一半。

    一般来说,田径协会或田径协会认证的赛事会派出专业的监督员和裁判员对赛事筹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而那些没有经过田径协会、田径协会、体育局和专业机构认证的赛事则处于“监管真空”,也被称为“野鸡赛”。

    很多活动背后的运营公司,可能只是一两个专业人士和几个大学毕业生组建的“草台团队”,水平参差不齐,活动现场的医疗救援和现场应急处理人员严重不足,所以出现不少疏忽甚至悲剧。

    在 2021 甘肃省银牌越野赛中,由于极端天气和运营公司组织管理不规范,有 21 名选手死亡,8 人受伤。作为赛事运营单位,根据甘肃盛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工商系统内登记的2020年度报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纳人数为0,相关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于缺乏专业性而导致马拉松项目的遗漏数量正在增加。去年年底,中国田径协会报告了两起事件,第一起是第33届大连马拉松,在第一名的选手即将到达终点线之前,一辆赛事工作车突然驶离赛道,由于裁判的预测和车手的作不当, 摊位停止,挡住运动员跑进线,干扰比赛的正常进行;第二种情况是,2023 青岛海马拉松开赛后 2 小时,终点赛的物资配送区域布置不合理,流线不畅,疏散工作组织不善,导致大量人员滞留,造成抢流。

    而赛事的聚集,导致了一些知名赛事的签约难度。2024 年,厦门马拉松的中奖率为 5%,无锡马拉松的中奖率为 3.45%,半程马拉松的中奖率为 4%。

    马拉松的价值导致了许多新活动的创建,这些活动往往忽视了活动的组织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吸引参与者。甚至为了“赶热”,很多城市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宜,匆忙发车,各省市、各区甚至想上街做,没有任何长远规划,就成了一场“短命”的马拉松。

    湖北一场“国际马拉松”号称打造“华中美名片”,第一届成功举办后,再无第二届;一场拿下中国田协“铜牌项目”的浙江马拉松创造了许多“特色”,但也没能迎来第二届;在山西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后,第二年就没有后续行动了。

    与国外相比,我们只用了 4 到 5 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马拉松 50 年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很多人缺乏对马拉松最基本的理性认识,在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马拉松很容易偏离全民体育的初衷,成为各方圈钱的工具。

    野蛮增长的“马拉松”也应该降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图片仅供参考,不作方向及商业用途)。

    引用:

    1. 吉林省跑步集团“野蛮增长的马拉松:不仅仅是”商业经典”

    “.

    2. 创投国度 “马拉松”背后的千亿业务:30 天融资超 35 亿,事件 6 年增长 46 倍”。

    3、销售与管理:“致命马拉松”背后,隐藏着一条隐藏的千亿产业链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jxcpx.cn/html/tiyuwenda/4085.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